近日,“拍CT致癌”的說法再次成為社交媒體熱議的焦點。一篇美國的研究文章稱,美國2023年的CT檢查,預計將導致約10.3萬癌症新發病例﹔如果狀況持續下去,CT相關癌症最終可能佔每年所有新發癌症病例的5%。這個事情在傳播過程中被貼上“CT是癌症制造機”的標簽,引發公眾關注。
太陽底下無新事,“拍CT致癌”的相關說法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而且差不多每一次出現,都被辟謠了。為什麼還會卷土重來?可能因為這次是美國來的數據?可能互聯網的健忘症傳染給傳播受眾了?不管怎麼樣,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個研究,就能發現,它和近年來多個頂刊發表過的、結論為“CT增加患癌風險”的研究論文,有異曲同工之處,那就是——分析CT檢查與癌症發生之間的相關性。
數據統計中的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性。比如,如果觀察到冰淇淋銷量與溺水人數同步上升,那麼就能說明二者是因果關系嗎?兩者可能是夏季高溫這一共同因素導致的結果,它們之間應該是相關性的關系。本文開頭提到的最新研究,其第一作者在接受採訪時也說了:“我們隻能推斷CT檢查的輻射可能會引發額外的癌症病例,但無法具體判斷這些癌症到底是怎麼來的。”
所以,對此研究,不必過分擔憂,要正視CT的積極作用和科學價值,它能幫助醫生看清病灶,雖然有一定健康風險,但吃飯還能噎死人不是?更遑論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CT機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不久前,全國首台NAEOTOM Alpha雙源光子計數CT(光子CT)落戶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本台光子CT首次將半導體作為探測器材料應用於醫學成像,實現檢查輻射劑量大幅降低。一次鼻竇掃描的輻射劑量大約為0.001mSv,相當於晒兩個小時太陽﹔一次肺部篩查平掃的輻射量低至0.03mSv,相當於乘坐了一趟由南京飛往北京的航班所接受的輻射劑量。
醫學界也有共識,一般來說,常規CT檢查收益大於風險,無需過度擔心。理性看待研究結論,避免過度CT檢查即可。
這件事很快會翻篇,但這類似是而非的健康判斷,還會時不時出來攪動是非。對此,發布相關研究成果的機構、研究人員,在表述上,一定要客觀理性,开云注册网址一定要全面,把各種約束條件,講清楚,講透徹。甚至某些時候,可能要著重提示“這是在極端情況下得到的數據/結論”。
新聞媒體、傳播機構不可危言聳聽,开云注册网址斷章取義。這種專挑“致癌”等刺激字眼做標題的做法,跟舊時天橋賣大力丸的有一拼,鑼鼓敲得震天響,真章全拋在邊角料裡。健康傳播一定要把握住時機、程度、效果,避免為了流量不要質量的傾向。
相關健康管理部門,也應該關注輿情,對於影響較大的醫療健康問題,及時發聲,澄清誤區,安定人心。
最后,對於讀者來說,也需要不斷提高健康素養,學習、掌握相關健康知識,學會甄別健康信息,理性看待醫學檢查的雙刃劍效應。這樣才不會人雲亦雲,被牽著鼻子走,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