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医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2025年4月24日—25日,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的第二届“医学+X”融合创新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成功举办。会议聚焦医工交叉融合、创新AI、赋能健康中国三大方向,设有主论坛与青年学者论坛,来自全国生物医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成果转化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医工交叉、人工智能医疗创新等前沿话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医学已进入“学科交叉、技术共融、智慧驱动”的新阶段,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以“医学+”思维破解临床难题,以“AI+”动能重塑医疗生态。开云注册入口
交大一附院积极构建医工交叉协同机制,推动医学与多学科深度融合,医工交叉融合已成为西安交大一附院医学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
未来,交大一附院将持续深化“医学+X”战略,以科技之力为健康中国注入新动能。
本届论坛以“医工交叉融合创新,AI赋能健康中国”为主题,是一场知识的饕鬄盛宴,为促进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今天的大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主旨报告环节由西安交大一附院科学技术部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吴荣谦教授以及科技攻关中心主任王亚文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常江研究员作题为《神奇的硅酸盐生物材料:再生医学及疾病治疗的应用》主题演讲,分享了硅酸盐生物材料在医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他指出,硅酸盐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可降解性及力学性能,在骨组织修复、开云注册入口创伤愈合、药物递送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浙江大学冯友军教授进行了Fatty acid/biotin nutritional immunity: From colistin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infectivity主题分享,聚焦“耐药细菌感染”,将细菌脂肪酸和生物素引入科研,为临床ESKAPE超级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和感染带来新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政教授作《代谢相关RNA结合蛋白整合调控糖脂代谢稳态》主题演讲,他指出,肥胖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需要突破传统研究范畴,并分享了糖脂代谢稳态整合调控的新机制。
讲座第二部分聚焦“人工智能 医疗创新”,由交大一附院王胜鹏教授和赵晓教授主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琳教授进行了《细胞通讯与肿瘤免疫》讲座分享,以空间视角构建细胞通讯的可量化理论模型,并应用于肿瘤生态系统,助力肿瘤免疫治疗。中山大学毛铎教授作《新型抗菌光敏探针的开发与生物应用》主题分享,指出光动力疗法因是对抗细菌感染的潜在有效手段,介绍了多功能光敏探针为临床抗菌治疗提供了创新性工具。西安交通大学李辰教授进行了《以临床场景为导向的人工智能应用》讲座分享,聚焦临床痛点,系统介绍了AI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疾病预测、药物研发及智能诊疗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
讲座第三部分聚焦“学术研究 前沿热点”由交大一附院温玉荣教授和陈超教授主持。
南方科技大学梁海华教授以《病原菌致病机制及新型抗菌策略》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新型抗菌药物加入临床实践,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武器十分必要。并介绍了关于病原菌致病机制及耐药互作的最新进展,揭示小分子信号物对致病因子的调控、以及宿主如何响应信号分子的分子机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李壮教授作《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临床诊疗价值研究》主题演讲,他表示肠道菌群蕴藏了大量的重大疾病诊疗新靶点,阐释了肠道微生物组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关键调控机制,提出了药食同源干预新策略。
讲座第四部分聚焦“医工交叉 产教融合”,由交大一附院刘晓丽教授和张田香副主任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郭卉教授围绕“力学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主题分享,她提出肿瘤力医学为精准诊疗提供了全新策略,揭示了肿瘤力学微环境对免疫治疗应答的关键影响。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侯莹战略总监作《四链融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生态》主题演讲,从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建设、全链条转化孵化体系、概念验证中心实践、科技金融服务支撑和技术经理人队伍保障等方面,深度剖析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协同发力的实践路径。西安赛德欧医疗研究院刘科副总经理代围绕“医工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进行分享,介绍了平台以磁外科技术为核心,通过专利布局和区域资源整合,展现从科研到市场的系统性竞争力。
为鼓励青年科研力量,4月24日下午大会还召开了“团青助力科研创新”青年分论坛。十三位来自高校和医院的青年学者围绕各自研究领域进行思维碰撞,展示了医工交叉新思路和成果,彰显了医工交叉的无限可能。
闭幕式上,王亚楠副院长总结发言,本届论坛搭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交流平台,生动诠释了“医工交叉融合创新,AI赋能健康中国”的核心理念,为破解医学难题、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西安交大一附院将进一步深化“医学+X”战略,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病床旁,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智慧与力量。